工控机器视觉技术赋能国产PLC市场新发展策略
1 引言
自1969年全球首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问世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PLC在开关量处理基础上,不断扩展模拟量处理、运动控制等功能。今日之PLC不仅能进行逻辑控制,更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位置控制、过程控制、数据处理与通信联网的关键。它已成为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与机器人及CAD/CAM并列。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对PLC的研究与应用。1974年,我们仿制美国第二代PLC;而在1977年,我们采用Motorola公司MC14500集成芯片研发出我国产第一款实用价值较高的PLC。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PLC生产线,并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此外,还有天津自动化仪表厂和辽宁无线电二厂等国内企业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这一时期,初期引入的大多数PLCs主要用于冶金、电力以及大型设备系统,但随着价格下降,这些技术逐渐渗透到更多中小型设备领域。
进入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的PLCs年增长率保持在20%至30%,近年来尤其是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它们在自动化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
2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超过200家不同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制造商,每种类型都拥有数千款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按照地域分为三个流派:美国产如Allen-Bradley(A-B)和General Electric(GE),欧洲产如西门子(Siemens)和法国TElemecanique,而日本产则以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欧姆龙(Omron)为代表。此外,还包括韩国及其他地区的制造商。
自从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诞生至今,它一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快速增长趋势。在工业控制领域,其始终处于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设备提供了稳定的解决方案。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及其它相关硬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地位,如表格1所示:
3 中国市场概述
中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较低水平的人工智能程度,大约80%以上依然使用传统继电器或接触器进行操作。但是随着加入WTO后的经济崛起,以及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基地,一旦发生变化将会促使大量传统产业向更高级别的自动化转变,为plc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arc咨询集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五年的预计综合增长率将达到14.1%,2008年的销售额预计将翻番至6.5亿美元左右。但是目前国内plc市场仍然高度依赖于国外品牌,只占比很小,因此尚未形成规模性产业链条。不过,有望未来这块市场会逐渐被本土品牌填补。